时间:2022-11-24 02:37:25 | 浏览:152
花爸说:
前段时间,一篇文章《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后称《深扒文》),引起了极高的关注。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随后也发了“辟谣声明”,但并没有给出切实可信的事实和证据,无疑加重了围观者的疑心,再次给了《深扒文》升温的机会。
“花粉群”里,很多家长也询问花爸,到底应该信谁?国产乳制品究竟能不能吃?
花爸在群里已经零星地回答了一些观点。
总的来说花爸认为:
该作者断章取义地列举了一些“事实”和“部分事实”,用煽动性的语言加以引申、渲染,串成线构成面,导出了伊利、蒙牛推动中国乳业倒退的结论,甚至引发了群众对中国乳制品的担忧和不信任。
细看《深扒文》的逻辑链条,漏洞很多,并且故意缺失了一些事实。
伊利原高管牛根生出走,创办了蒙牛,这两家在区域、奶源、市场、人才,等各方面都针锋相对、势成水火。两家的竞争手段中,网络攻击、造谣、通缉、逮捕,各种“精彩桥段”都曾上演。
说这两家能够冰释前嫌、共同对外,几乎没可能!
因此,花爸也对这两位均无好感,本无意为其“辩护”,可上周和五六个朋友见面,谈及此事,居然都深以《深扒文》为然,对目前的中国乳业深深担忧!
因此,花爸决定冒着被喷“洗白”的风险,用这篇6700多字的“泣血之作”,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细读约需10分钟,觉得太长的,可以只看“小标题”和“黄底加粗部分”。
看完觉得花爸说的有道理,别忘记点“赞”、“在看”,并转发!
真实、客观的观点,必须让大家知道!
“禁鲜令”是针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并不只针对乳业!
常温奶品质并不差,发展常温奶有其积极意义,并不是“倒退”!
“禁鲜令”的来源,是2004年颁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规定“加工食品不得称鲜”。
因此,“禁鲜令”并非只针对乳制品,按规定,只要是食品,比如果汁、面条、豆浆等,所有经过了热加工的食品,都不能称为“鲜”。
“巴氏奶”也经过了热加工,所以不能称“鲜”。
http://www.ce.cn/cysc/sp/info/200611/01/t20061101_9228456.shtml
禁鲜令:堂堂一部国家级法规 何以成为难下的棋,中国经济网综合
就算蒙牛伊利能够影响乳业的标准、规则,但说他们能够决定整个食品行业的规则制定,未免匪夷所思。
确实,“禁鲜令”的发布、实施,客观上对“巴氏奶”影响很大,更有利于“常温奶”的发展。以常温奶为主的企业支持禁鲜令,以巴氏奶为主的企业反对,这是正常的商业取向,无可厚非。
《深扒文》中说常温奶的发展,是“倒退”、“畸形发展”,并不客观!
花爸曾经做过酸奶测评,低温酸奶的营养成分,确实比常温酸奶要好得多。但对普通牛奶,并不是这样。
因为,“常温奶”与“巴氏奶”,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钙)并没有差异。
这一点从各品牌两种奶的营养成分表,就可以看出来。
https://news.21food.cn/9/234734.html
巴氏奶可以重新标鲜 牛奶禁鲜令变相取消,食品商务网
蒙牛伊利奶粉中确实也检出了三聚氰胺,但检出批次、含量都较少,也被处罚了。
“得以悄然隐退”的说法,并不属实!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在2008年,当时全世界没有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标准,正常牛奶中不应该含有这种物质的。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为了提高奶中的氮含量,全球首创往生乳中添加三聚氰胺,包括三鹿、蒙牛、伊利、光明等大部分乳企的婴儿配方奶粉中,检出三聚氰胺。
《深扒文》中说:
这22家乳企肯定不会是自己加三聚氰胺,是否鼓励或默认奶农加?除三鹿外,现有的证据无法证明。
花爸认为有这种可能,但“可能”毕竟不能作为证据。
欢迎知道内情并有证据的朋友报料!
奶粉检出三聚氰胺企业名单
当时涉事的企业均被处罚,三鹿破产。
《深扒文》中指出:
三鹿之所以被破产,其实是因为其罪行更严重:
1、三鹿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最高,高于蒙牛30多倍,高于伊利200多倍!而且批批检出,无一遗漏!
2、早就知道自己产品有问题,却一直在想方设法隐瞒。
http://news.sdchina.com/show/1213792.html
2008年 三鹿奶粉事件一审宣判,凤凰网
而蒙牛、伊利的抽检结果中,三聚氰胺检出率较低——蒙牛28批次中有3批次婴幼儿奶粉检出,伊利35批次中有1批次儿童奶粉检出,均接受了相应处罚。
事件发生后,我国迅速发布了三聚氰胺检测国家标准。
http://www.gov.cn/jrzg/2008-10/08/content_1115307.htm
质检总局、标准委发布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新华社
“参与起草”并不是“决定”,三聚氰胺事件刚过,国家不可能儿戏!
新国标具体指标有升有降,总体提高,取代无法执行的旧国标,不是“反向进步”!
《深扒文》中称:
首先,企业参与起草国标,并不代表能够决定国标。
国标制定十分严谨,乳企作为重要一环,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到。所有行业的国标制定,都有相关大企业的参与。
花爸查到,2011年《人民日报》发布新闻:蒙牛、伊利、光明分别起草了巴氏奶、生乳、酸奶的标准初稿。
3天后,人民日报又发布了《谁在制订食品安全标准》, 讲述了乳品新国标出台过程。
“大企业绑架了标准”的说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卫生部:乳品标准绝不可能被企业绑架,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gfpl/20111201/092110915064.shtml?from=wap
用脚趾头想就知道,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刚刚平息,国家在乳业上丢尽了面子,怎么可能在风口浪尖时,任由个别企业,随意根据商业利益绑架国标?!
如果说国家联合个别企业,故意给老百姓生产有害的乳制品,这样的“阴谋论”你相信吗?
其次,国标真的是降低了吗?
实际情况是:有升有降,总体提升。
2010年的国标GB19301-2010颁布之前,实际上并行着两个国标:
1.GB 6914-1986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
将生乳菌落总数分四级,最低一级为200-400万CFU/ml,也就是说400万以下都是合格的;
蛋白质含量≥2.95g/100g
2.GBGB19301-2003《鲜乳卫生标准》:
要求菌落总数≤50万CFU/ml;
蛋白质含量≥2.95g/100g;
不得检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两个标准中,蛋白质标准一致,菌落总数标准却是矛盾的。
究竟是<50万?还是<400万?这让奶牛企业无所适从。
只能理解为:生乳挤出时按GBGB19301-2003《鲜乳卫生标准》,乳企收购时按GB 6914-1986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
而且,生乳不可能没有致病菌,致病菌检测需要几天时间,检测过关了,奶也馊了!
所以,旧国标GBGB19301-2003《鲜乳卫生标准》,压根就是个没法执行的标准,三聚氰胺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不合理的标准就得改!
这两个自相矛盾的标准,在2010年6月实施《生乳新国标》(GB 19301—2010)时,同时被废止。
废止日期均为2010.6.1
新标准(执行至今)把每100克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下限,从2.95克降到2.80克(降了!),细菌总数要求<200万CFU/ml(对比<400万,升了!)。
所以,新国标对比旧国标,有升有降!综合其他指标,整体有所提升。
GB 1930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
为什么对蛋白质要求要降低到每百毫升2.8g?
2010年卫生部乳品安全新闻发布会进行了解释。内容较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http://www.gov.cn/xwfb/2010-07/13/content_1652761.htm
另外,国家卫健委在2011年6月,就该标准制定的细节,进行了解读。
专家解读《生乳》安全标准制定过程和有关指标
http://www.nhc.gov.cn/wjw/spaqyyy/201304/2cb474e3f8044e0a92b223b953a992bc.shtml
可以看到,GB 19301—2010,对菌落总数的要求更严格了,对蛋白质的要求有所降低,是经过多方考虑,根据国内生乳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
花爸认为,联系当时的背景,卫生部对国标蛋白质标准降低的解释,是合理和正确的。
《深扒文》简单粗暴地判定伊利蒙牛降低了国标,选择性展示了“部分事实”,而无视了其他事实!
国标低于国外标准,国产奶真的不行?
GB 19301—2010对比欧美国家的生鲜乳标准,确实松一些。
这是为了顾及不同奶牛品种、季节、气候等条件下,产出生乳的差异,实际上生鲜乳的平均品质并不低。
根据2016年发布的《我国生牛乳蛋白质含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我国八成以上的生牛乳中蛋白质含量高于3g/100g,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蛋白质标准含量相当。
《我国生牛乳蛋白质含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另外根据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9)》,我国生乳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3.25g/100g,远高于国家标准。
中国乳制品质量怎么样?多项严格检测标准 把好乳品质量关,人民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374749125141444&wfr=spider&for=pc·
而且,实际上,很多乳企收购生乳,都遵循更高的“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这些标准都远高于国标,接近或超过欧美标准。
如:“国家优质乳工程标准”、“农垦乳业联盟团体标准”等:
“国家优质乳工程”要求:
乳蛋白含量≥3.10%,菌落总数≤10万CFU/mL 。
“农垦乳业联盟团体标准”要求:
乳蛋白含量≥3.0%,菌落总数≤10万CFU/mL 。
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其他奶企也乱象横生”、“导致中国配方奶粉昂贵”的结论!
2012年蒙牛代工的冰淇淋厂被曝光卫生环境恶劣,这个事件确实是真的。
冰激淋厂如此不讲卫生,蒙牛这个管理也确实够呵呵的!
事后,蒙牛已经对此进行道歉、整顿。
至于消费者们是否接受道歉?以后买不买?大家见仁见智。
http://news.sohu.com/20120621/n346176181.shtml
蒙牛承认冰淇淋厂环境管理违规 称感谢网友监督,中国新闻网
《深扒文》中称:
但作者由此得出“其他奶企更是乱象横生,几年前恶性竞争的后果不断爆出......”的结论,却没有具体事实依据,属于“发挥”、“带节奏”。
据花爸所知,2010年后,中国的乳制品品质一路向好。
中国的配方奶粉贵,这是事实,但谈不上是蒙牛伊利导致的,他们的配方奶粉并不是市场主流。
导致贵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消费者心理,更主要的是,牵涉到申请配方注册的成本、产品分销利润、原料乳的运输成本、品牌溢价,等等原因。
改天专门写个文章讨论此事。
有罪无罪有争议,跨省追捕不应该!
伊利对自媒体小说作者刘成昆、奶农郭玉珍,进行跨省追捕,确是事实,并且最后两人被判有罪,郭玉珍二审维持原判后,还在申诉。
具体案情的是非曲折,有罪无罪,是否还有隐情,花爸无法调查、判断。
但花爸对“跨省”的基本观点是:不认同!
够得上跨省追捕的程度吗?就算有罪,判了再抓不行吗?
纯属断章取义,而且截去了重要的后半句!
蒙牛给大陆人吃垃圾奶?
大家来看一下原文:
从英文原文看,卢敏放的回答并无不妥,而《深扒文》纯属断章取义。
而且,花爸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香港、国外,高价买好奶,是正常的;
但如果在国外销售的牛奶,相比国内质高价低,那相关乳企就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综上:
《深扒文》中指控的六大罪状,仅 “蒙牛质量问题”、“伊利跨省追捕” 确有其事,其他都是“证据不足”或“隐瞒了重要事实”。
由此引申得出的一系列结论,更是经不起推敲,基本上是利用大众对“负面”、“阴谋论”的偏好心理,哗众取宠!
乳制品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食品,如果真的引发对国产乳制品大面积恐慌、不信任,按照《食品安全法》,可能被追责!
花爸希望不至于是这个结果!
在《深扒文》里,作者虽然并没有直说现在的乳品质量差,但一些描述,如:
“蒙牛伊利带坏了国内乳业风气,让中国奶业反向进步,枉顾消费者权益,还压榨奶农”;
“导致奶业倒退、压榨奶农、枉顾消费者利益......”;
“其他奶企更是乱象横生,几年恶性竞争的后果不断爆发.....”。
......
花爸并不确定作者主观上故意抹黑、诋毁目前中国乳制品的质量,但客观上,确实导致了部分消费者的担忧和恐慌。
针对花粉们的担忧,花爸找来了农村农业部2019年底的数据:
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达到100%。
https://new.qq.com/omn/20191128/20191128A0C2ZW00.html
不加,就是不加!国产奶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100%,腾讯网
生鲜乳、乳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也屡创新高。
各级质检部门抽检数据汇总
总体来看,无论是生鲜乳还是乳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合格率都非常高。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政府部门调查和统计的数据,不能信!
确实,大量的抽检和统计,暂时只有政府部门有能力做。
如果你不相信,请列举你的调查数据。
2020年发生的湖南郴州“大头娃娃”事件,与2008年的“大头娃娃”事件性质完全不同,并不是配方奶粉出问题,而是不法分子用普通食品,冒充配方奶粉,由不良医生和母婴店销售员推荐给爸妈们。
花爸前几个月就撰文分析过:《“大头娃娃”再现,国产奶粉不行了?4招识别“有妖奶粉”!》
通过上面两部分,花爸基本上把事实的全貌展现给你了:
《深扒文》里的六宗罪,大部分不真实、不确凿,甚至隐瞒了部分事实。以六宗罪为基础的进一步联想、发挥、渲染,更是没证据、不合理、毫无严谨可言;
至今仍在执行的2010版生乳国家标准,并不是“降低”、“倒退”,更不用说“导致了乳业普遍混乱”;
中国乳业至今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在国家的严刑峻法之下,是在积极向好的。
尤其,配方奶粉的标准和监管,几乎达到“世界最严”!
无可否认,目前中国乳业的品质,是历史最好的水平!
如果你一定选择相信没有事实依据的“负面”、“阴谋论”,花爸也没办法!
如果你觉得花爸说的还算有道理,希望您点个“赞”、并且转发出去!
伊利蒙牛都有些“黑历史”,但也不能莫须有地把所有屎盆子都扣给他们,这不客观!
现在的产品品质虽然没有问题,但大家买东西不完全只看品质,也看个人喜好。
如果你不喜欢某家企业的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完全可以选择不买。
民族企业多了去了,喜不喜欢,买不买,买谁的,都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