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02:08:47 | 浏览:250
作者:陈峰
今年中食展上,我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食品的保质期越做越短了,尤其体现在乳制品上。
过去,乳制品厂商是很少去参加中食展的,因为在国内,箱装纯牛奶市场基本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低温奶又没法卖得太远,所以参加这种全国性、国际性展会对小玩家没意义。
但这两年开始陆续多了一些,这些参展的厂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在推短保质期的鲜牛奶和原味酸奶,这类产品一般都是要求4度以下低温冷藏,保质期在5-7天。
比如某一品牌前几年还在推6个月的常温奶,后来变成了16天保质期的低温奶,再到今年中食展上,推的是7天左右保质期的纯鲜奶。
针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乳品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笔者搜集了一些资料,也列出一些观点供大家探讨。
首先说我的观点:短保质期的低温奶,或许才是中国乳品行业的未来。
肯定有朋友会反对:国内常温奶才是主流,而且份额占比呈碾压之势,低温奶受制诸多因素,只是一个细分领域罢了,怎么可能逆袭。
实际上,推动低温奶成为主流趋势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发展推动,二是消费需求的自然转变。
一. 物流快速发展带来的“保质期”革命
相信对于物流的发展,大家都有很深的感知。就拿刚结束的天猫双十一来说,天猫每年自己都会记录一个数据:第1亿个包裹是在双十一后的第几天送到购买者手里。这个数字在2013年是9天,到了2019年,第1亿个包裹送达消费者手里只花了2.4天,今年只会更快。
物流能力,尤其是冷链物流,是限制短保食品发展半径的主要因素,到今天仍然是。但技术在进步,今天我们的冷链物流也在快速完善、先进,这一点从近两年社区团购中生鲜品类的迅速发力就能看出来。
更关键的点在于,中国强大物流能力尤其是生鲜冷链配送能力的提升,不是伊利、阿里这种大玩家的私人能力,而是变成了一种准公共产品。这为整个“短保”食品类的多区域同时崛起创造了条件。
二. 每一个品类的崛起,都源自于消费需求
常温奶崛起时,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那是从无到有的需求。
中国奶源集中在北方,而需求市场更偏向南方,因此只有常温奶才能满足对全国范围的配送,这造就了今天常温奶的天下。彼时的伊利蒙牛等乳企为了让全国人民喝上牛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是英雄。
但到今天,国民消费水平提高,对于食品饮料有了更新鲜、更健康、口感更佳的追求。而短保的低温奶,给出的消费暗示就是越新鲜、越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口感和健康性越好。
缩短保质期,其实是缩短了工业化产品到原生态产品之间的口感、营养还原度差异,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口感更佳、更天然健康的趋势。
再看国内乳企,新乳业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单季营收21亿,同比增长39%;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1.08亿,同比增长45.46%;报告期内,新乳业鲜奶第一品牌24小时巴氏鲜牛乳销售持续高双位数增长。
另一低温奶巨头光明乳业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也实现了近10个点的增长,并表示会在低温产品上不断更新升级,持续保持低温产品强势发力。
总体来看,国内经营低温乳制品产品的企业已超过400家,而区域龙头乳企的低温乳制品增速达到了20%左右。
反观常温奶,欧睿数据显示,常温奶增速自2014年来开始逐步放缓;消费量方面,常温奶消费量自2015 年起增速开始放缓,其中 2017、2018 年出现负增长。
再看国际市场,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低温奶才是主流,这些发达国家低温奶占比在6成以上。
由此可见,低温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今,低温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别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为什么伊利、蒙牛这两个乳品巨头没能上榜?
一. 两大巨头枷锁太重
在我看来,今天的低温奶市场,两大巨头并不具备核心优势,甚至过去他们的优势会成为制约他们转向低温奶的枷锁。
数据显示,伊利、蒙牛两大巨头的常温奶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两家一度占据了中国常温奶市场份额的65%以上。这就导致,两大巨头在市场没有更大的消费需求之前,即便知道低温奶更好,也不愿意推广低温奶。毕竟如果低温奶更好,会打脸常温奶,对他们的原有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事实上,两家对低温奶的态度的确暧昧,伊利集团副总裁刘春喜甚至曾判断,未来消费者仍会偏向常温奶。因此伊利从组织到资源、人力的配置,注定会聚焦在常温奶领域,这也直接导致了伊利自身在低温奶领域的动作迟缓。
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常温奶领域,低温奶布局缓慢,发展受限也就可以预见了。更坏的消息是,对于伊利来说,在低温奶的这场战役中,最大的敌人并非熟悉的“老对手”蒙牛。而蒙牛正面临与之相似的困境。
而且,以目前的技术而言,低温奶只有在奶源地周围300-500公里可实现配送,若距离增加,配送成本也会随之大大提高。因此即便伊利蒙牛下足功夫发力低温奶,短期内也无法轻松实现覆盖全国的强竞争力。
二. 区域乳企的核心优势
那么低温奶领域的竞争,区域乳企们又具备哪些巨头们不具备的优势?
刚刚我们了解到,目前低温奶的配送范围只在300-500公里内,产品保质期一般只有7天。奶源和冷链资源暂且不提,这意味着低温奶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需要强大的用户直连能力。
换句话说,在低温奶市场,企业需要精细化的服务和渠道运作。因为只有掌握了消费者,你才能够保证销售的确定性,才能够保证整个供应链条的顺畅。过去伊利、蒙牛的规模、资本优势,在低温奶市场竞争中,是优势,却并非核心了。
就目前来看,布局低温奶,势在必行。但在发展低温奶的同时,也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低温奶为何一开始没能高速发展?即便到今天,所占市场份额也远远不如常温奶。限制低温奶发展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
一. 价格因素
低温奶的成本居高不下,这是最核心的。超短的保质期,使得低温奶很容易临期无法销售,而即便今天国内的冷链物流已经发展相对成熟,冷链运输成本一降再降,但低温奶产品的综合成本依然远超常温奶。目前来看,低温奶产品的价格仍然要比常温奶贵1-1.5倍以上。
这就导致低温奶在一二线城市更有优势,三四线城市接受度不足,依然难以渗透。
二. 基础设施限制
中国有近50%的乳品销售来自农村和乡镇,然而我们的冷链运输,到今天仍然不足以覆盖农村和乡镇市场,需要多久来实现全覆盖,很难预测。
三. 奶源限制
中国幅员辽阔,但超过70%占比的优质奶源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消费市场却偏向南方。伊利、蒙牛这样的巨头,无法让低温奶覆盖全国;而区域乳企的资金、奶源、物流、工艺基础等,也都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
所以,我国低温奶领域至今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龙头,割据局面依然明显:华东光明占40%市场份额、西南地区则以新乳业为首、华北是蒙牛伊利两大巨头、北京市场三元第一......
低温奶发展过程中限制颇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各种问题被逐渐解决,这个品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着。那么面对不可阻挡的变局,处于行业内的企业、经销商们又该如何应对?这里我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够给予一些启发。
1. 区域乳企:
从目前的乳品市场格局来看,常温奶双寡头已成定局,区域品牌几乎没有机会。逐渐降低常温奶的投入,全力快速地发展短保低温产品,精耕区域市场,做好服务和渠道的精细化。抓紧时间在未来几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用户和渠道壁垒,以面对即将到来的汹涌波涛。
2. 乳品经销商:
对于正在经营乳品或者未来打算加入这个行业的经销商朋友,我的建议是尽快做好冷链配送能力的布局,并打造好自身团队,要在不远的将来具备运作短保产品的能力。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低温奶市场的爆发,避免错过市场红利和被其具备该能力的经销商取代。
3. 乳品巨头:
对于乳品巨头,笔者不敢妄下建议,就谈谈我认为可能的一些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预判吧。
未来,一旦低温奶迅速崛起,那么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蒙牛、伊利两大巨头或许会对区域乳企进行兼并整合。在各地建立据点,再配合自身强大的渠道能力去进行新一轮的全国化市场进攻。
以两家的实力和品牌力,也许能够快速实现这一目标,而两个“老对手”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拉开差距。又或者有其他品牌异军突起杀出个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未可知?
低温奶的变局已经开始,实际上不仅仅是乳品领域,短保糕点、冻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转变,都将迎来一场“保质期”的革命,留给弱者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中新网7月17日电 16日晚间,伊利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小布丁”并非品牌名,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不是“伊利小布丁”和“伊利大布丁”,伊利冰淇淋各项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中新财经)
撰文/ 周享玥 吴天编辑/ 陈芳巨头狂奔千亿乳业巨头伊利依然在加速狂奔。8月30日晚,在一众股民的翘首以盼中,乳业巨头伊利如约晒出了自己的半年度成绩单,不出意外地收获了一波股民好评和机构多个“买入”评级。伊利收获好评不是没有理由。伊利财报显
4月27日,乳业龙头伊利发布了2021年的年报和2022年一季度业绩。根据财报数据,2021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1106亿元,同比增14.15%;净利润87.32亿元,同比增23%。同期发布的2022年一季报显示,一季度营业总收入达310.
1. 牛奶第一股伊利的牛奶基本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品牌深入人心。从生意的角度看,也是妥妥的好生意。零食、饼干、啤酒、饼干等食品的消费频次是远不及牛奶系列的。刚需高频,覆盖人群广,市场空间巨大,嘴巴相关,注定了这个行业是容易诞生牛股的。雪糕、冰
(文/童洁 编辑/马媛媛)北京时间11月21日零点,距离中国5143公里的卡塔尔人声鼎沸,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在这里拉开序幕,国内外社交平台被球赛盛况刷屏,热闹非凡。 与绿茵场的喧嚣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此次世界杯广告战中屡屡受挫的“千亿”乳
国内两大乳业巨头“争抢”签约的阿根廷男足爆冷输球。11月22日晚间举行的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C组首轮,阿根廷男足遭遇“开门黑”,1-2输遭沙特阿拉伯逆转,如此“爆冷”的赛果引起了球迷在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其中,蒙牛在本届世界杯期间赞助阿根廷头号
C端与B端业务,两道平行线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屏障。需要承认的是,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讲,B端业务和C端业务就像两个次元的事件,相互独立且有着不小的区别,这体现在产品规格、产品体系、营销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于任何品牌方来说,兼顾B端与C端业务,都
牛奶即时送到家,乳企正在加速拥抱O2O即时零售!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乳制品行业的销售模式,乳制品厂商纷纷入局即时零售,迎合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疫情之下,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乳制品品类呈现健康化、高端化、功能化趋势;同时,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亚洲乳业第一、全球乳业五强的伊利集团来说,坚守品质,一直是其发展的基石,伊利股份树立了“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将品质视为生命,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夯实品质实力,吹响中国乳业的质量升级,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营养
2022年11月20日,第五届北京责任展暨《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等出席。会上,伊利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20
DoNews11月22日消息(吴丽)近日,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浙江伊利乳业有限公司顺利通过BSI核查,荣获水足迹核查意见声明,组织水稀缺性足迹评估数据质量经验证符合ISO 14046:2014要求。BSI为伊利颁发乳制品行
11月18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近年来,中泰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各领域互利合作不断深化,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在泰中资企业获得稳健发展。▲伊利再度荣膺泰国“劳动关系与福利杰出单
“可持续的能力,代表了企业的未来领导力。”这是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看法与理解。因此,他也高度关注“数字力量”与“零碳未来”领域,并带领伊利持续在这些领域内深耕不辍。其中,在数字化进程领域,2022年上半年,伊利在乳业及健康产
11月18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伊利集团支持的“2022年中国乳业科技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乳品工艺技术创新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科技界专家学者、食品产业界代表相聚“云端”,共同探讨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前沿技术,旨在更好
我昨天刷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现金流折现证明,伊利股价最低19.9元、最高37元,你敢信吗?》,文章介绍了价值投资者经常用到的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去估计伊利股份的估值。很多人转发,建议看看。我看到题目的时候,我自己也用我自己用的一种“简